2025年学校为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生院统筹各学院精心组织120余名“拔尖计划”优秀学子,组建8支研学团队开展海外学术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组织拔尖学子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参与第十二届国际先进技术材料国际会议、2025年iGEM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与竞赛,参访世界一流实验室及科研设施,并与国际顶尖学术大师深度对话,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着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全球大课堂,一同见证这些明日之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成长足迹。
化工学院组织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研学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在校研究生院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资助与指导下,化工学院组织28名师生于7月22日—27日赴新加坡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由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莉、副院长宋震带队,来自“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项目的优秀本科生参加,先后访问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聚焦新型储能电池、绿色化工、先进材料等领域,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实地参观等形式深化交流。
展开剩余72%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田丽颖博士介绍了其团队在碱金属电池安全材料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新加坡-MIT联合研究中心的唐志强博士以“新型软体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为题,介绍了其团队受章鱼、象鼻等自然结构启发,构建软体机器原型,在中风康复等医疗场景中的应用案例。
在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该院学生事务与继续教育助理主席Poernomo Gunawan博士介绍了该校的教育体系与国际化特色。院长助理刘汶副教授介绍了该院理工交叉的跨学科、国际化师资团队和主要科研方向,以及该院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化工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新增的“Chemical Modelling”硕士项目。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人工智能与化工交叉赋能的可能性等展开热烈讨论。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Sang Cheol Kim副教授介绍了其在人工智能加速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设计和基于电化学反应调控pH实现低能耗CO2吸收解吸的最新研究进展;汪磊副教授介绍了电催化研究前沿,从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了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设计原理以及电催化反应的技术优势;张岁教授讲述了她带领团队在新加坡水资源循环利用、海水淡化、温室气体治理等方面以膜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校友姜建文教授介绍了如何融合传统分子模拟和人工智能建模新方法实现材料构效关系的精准建模与高通量定向筛选设计。
研学团还先后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新加坡科学中心,学习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演化,感受新加坡多元文化底蕴。尤其在城市规划展览馆,互动沙盘动态演示了“垂直绿化”“地下管网智慧监控”等系统如何支撑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工科学子提供“技术落地”的鲜活样本。在新加坡科学馆,研学团深入体验了互动式科技展览,通过动手实验和沉浸式体验,激发科学兴趣,拓展创新思维。
此次研学活动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国际化战略”的具体举措,通过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多元文化浸润中激发学生创新实践思维,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也为深入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面向本科二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实行“3+1+X”本硕博贯通培养(3年本科+1年研究生课程+X年科研),旨在培养党和国家急需、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的卓越人才。
更多信息可打开链接:
信息来源: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L
发布于:北京市荣利通配资,福盈策略,现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