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网购极为盛行的时代,我们时常会抱怨快递的送达速度不够及时。可要是把目光投向几百年前的清代,那时的“快递小哥”——驿卒他们所创造的速度,没准会让现代的快递,都自叹弗如。
你能想象,在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甚至连自行车都未曾存在的年代,有人能够骑着马,日行八百里,将重要信件或是紧急军报送达至千里之外吗?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不过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清代的驿道之上。
其实中国古代的驿传系统,由来已久,早在秦朝,就已初步建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这套系统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清代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一张庞大的交通通信网络。《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年间,全国有驿站1600余处,到了乾隆朝,驿站增至2000处;急递铺更是多达14000所,驿夫有7万多人,铺兵为4万名
这些驿站,就像一个个接力点,驿卒们则是传递信息的接力选手。你可曾想过,这么庞大的网络,是如何做到有序运转的?
清代的驿站,功能十分多样,它不仅要接待过往的官员,为其提供食宿,与此同时也要为他们更换马匹,除此之外,还承担着传递公文以及军报的重要任务。《清史稿职官志》中提到驿站“掌邮传政令,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各视其途之冲僻而置焉。“
当时的公文会按照紧急程度被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普通公文通常会标有“马上飞递”,这样一来,一天能传递三百里;要是碰到紧急的军情,或者是皇帝发布的重要诏令,就会特别标明是“四百里”,以及“五百里”,甚至“六百里加急”。
而最为惊人的,当属“八百里加急”,一旦启用,那便是争分夺秒,丝毫懈怠不得。康熙年间,吴三桂发动叛乱,从昆明到北京将近三千公里的军报,清朝的驿卒仅仅用了九天就送达了,平均每天超过三百公里。这速度,在当时可谓风驰电掣。
驿卒出发前,会把公文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然后捆在背上,再勒紧腰带,防止在路上掉落。他们每隔30里左右,便会到达一处驿站,在那里迅速地跳下马,不等马站稳,就有人牵来新马。他们接过递来的窝窝头,一边跑边往嘴里塞,喝上两口凉水,又翻身上马匆匆上路。一路上驿马铃铛声响个不停,旁人一听,便知是紧急的公文在传递,于是纷纷避让。
为了让驿传的体系能够高效地运转,在驿站的管理方面,清代制订了一套特别详细的规章制度。官员使用驿站,必须有兵部颁发的“堪合”,军丁差役,则需“火牌”。这个规定在《大清会典事例・兵部邮政》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且对各级官员的驿站待遇,如口粮银、马匹数、随行差役人数等都有详细标准,严禁滥用。可即便如此,“八百里加急”仍是极限挑战。
在云南、贵州、四川等道路崎岖坎坷的地方,遇上雨天,山路泥泞导致马蹄打滑,驿卒们就得下来牵着马走,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即便打着“六百里加急”的旗号现实中也常常难以达到预期速度,甚至连日行三百里都困难重重。但驿卒们,依旧竭尽全力,在那崇山峻岭之间,在那江河湖海之中穿梭,只为能够将信息及时地送达。
与现代快递相比较而言,清代驿卒的“八百里加急”,经过换算之后,每天大致能够跑上350公里上下。现代物流行业中,长距离运输以60公里每小时来计算,从理论层面上讲,每天行驶8小时,这样的话,行程大约为500公里。这么一对比,古代驿传速度竟超过现代物流运输速度的一半。要是条件允许,进一步发挥,马匹长途奔跑的连贯性,说不定真能与现代快递一较高下。
不过在这惊人速度的背后,是驿卒们艰辛的付出。他们大多是来自穷苦人家,为了能够混得一口饭吃,这才当了驿卒。清代学者顾炎武于《天下郡国利病书》里曾这般描述驿卒:“终年奔波,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为了赶时间,常常吃喝都在马上,体质稍弱些的,一趟任务下来,身体便会落下病根。而且一旦在传递过程当中,出现了延误的情况,等待他们的,将是很严厉的惩罚。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坚守岗位,
有个老驿卒姓李,在驿站一干就是三十年。他讲自己年轻时,曾于冬天送一份六百里加急的公文。路上遇到了大雪,竟连人带马摔进了沟里。他爬起身来,不顾身上伤痛,解开自己的棉衣将公文裹好,抱着马脖子缓缓往前走,硬是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了下一个驿站,而他自己却发起了三天高烧。这样的故事,在驿卒当中并不鲜见
如今我们享受着便捷且高效的现代快递服务,可也不应忘却那些,在古代驿道上匆忙奔走的驿卒们。他们即便身处迥异的时代,却同样为了达成人们对信息、物品传递的需求,拼尽全力。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清代官修政书《清史稿・职官志》,赵尔巽等撰《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著《大清会典事例・兵部・邮政》,清代官修政书《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网易手机网,2025 年 6 月 25 日《古代的 “快递” 有多快?》,大科技杂志社,2024 年 5 月 8 日《乾隆年间的驿丞裁撤与驿站改革》,网易,2020 年 11 月 24 日
荣利通配资,福盈策略,现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