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乐晗
120/s f1.4 ISO 100
点开小红书博主“Nicola在海边”的主页,你或许会被应接不暇的湖光山色狠狠惊艳到。在这里,有飞鸟与鲸鱼,有草原与冰川,有满天星斗,有林木葱茏。
博主Nicola是清华大学深研院计算机与心理学交叉学科2021级的硕士生,胡子卉。照片里,这位总是握着相机的漂亮小姐姐不仅有着清华大学本硕的学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2021年,她获得了哈苏大师赛航拍类的top10;2022年,她获得了格林威治天文台年度天文摄影师冠军。
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这本相册,去看看快门记录下的,属于她的故事。
展开剩余92%从“自信主动交流”开始
刚刚考入清华大学的胡子卉,看起来只是无数普通同学中的一员。
不同于研究生时期的方向,胡子卉本科时就读于清华物理系基科班。作为物理系少有的女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她时常感觉到身边的同学们都很厉害、“学起来挑战很大”。
还好,物理系老师们“像家长一样”热情地鼓励和支持大家,给予了她迎难而上的勇气。
她最记得那时,“每天都戴着时髦棒球帽”的蒋硕老师,在“基础物理学”这门课上分享的故事。蒋硕老师向他们说起曾经一个物理系的女生,虽然一直学不懂,却还是每节课都坐在教室最前排,提很多很多问题。后来,那个女生常常回来看望他,谈及过往种种,依然可以谈笑风生。老师由此告诉同学们,最终学得怎么样——这个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更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探索。这个暖心的故事如春风化雨般抚慰了那时她焦灼的心理,至今犹在耳畔。
而更难以忘怀的,是那时物理系的副系主任阮东老师的经典名言——“自信主动交流”。“在以前,我是“‘不自信’、‘不主动’、‘不交流’的。”回忆起七年前的自己,胡子卉这样笑着说。
物理系毕业合影
学业之外,胡子卉也是当时摄影队的一员。在这里,小小的爱好开始生根发芽。
高中时,胡子卉拥有了一台小小的单反,开始用照片记录生活点滴。
在大一入学的新生晚会上,她第一次看到了摄影队拍摄的视频,心中开始痒痒。那时她未曾料想过,那个视频背后的摄影师会成为她未来的男友,与她手拉着手踏遍山川湖海,用相机记录下无数场生命的流星雨。
和男友一起看双子座流星雨
加入摄影队后,她逐渐爱上了这个温暖的家庭。在罕见的彩虹或下雪天里,她和摄影队的好友们兴奋地跑到校园里,拍摄这份天赐的瞬间;几周一次的评片会上,他们一同品评彼此的照片,获得审美与构图的启发;有时,同学们也会一同外出,在相机的陪伴下走过更远的风景。那时,摄影队大致分为“风光”“人像”与“多元”三个部门,胡子卉怀揣着高涨的热情活跃在三个部门之间,后来还成为了摄影队的副部长。
物理与摄影,成为了她初入大学头两年的广袤的、生活的土地。她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泥土里,竭尽全力地吸收养分。而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默默成就着未来属于她的枝繁叶茂。
四年与五个专业
大三时,在当时基科班培养方案的鼓励下,胡子卉开始“自信”“主动”地与不同专业的老师“交流”。
当时,每位物理系的同学都要在本科期间完成两次seminar。然而,不同于大部分物理系同学,胡子卉在这两次seminar中都选择了美院的相关方向。
第一次seminar,通过在美院的摄影队朋友介绍,她主动联系到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的向帆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人工智能分析佛像的项目。
第二次seminar,要从曾经听过的一次讲座说起。彼时,对于一直以来作为爱好的摄影,胡子卉正开始感到丧气。“我之前经常是看到好看的风景、好看的人就拍,这样的摄影更多属于娱乐。我不知道自己拍摄的照片有什么意义、和别人有什么区别,痛苦于自己的照片缺少哲学上的思考。”
而在这次讲座上,她认识了美院摄影系的邓岩老师。讲座上,邓岩老师讲述着自身对摄影的价值思考,字字句句滚落耳廓,噼里啪啦拨动着她的心弦。讲座结束后,她兴冲冲地跑去和老师交流,决定参与邓岩老师的团队项目,给电子系的科研平台拍摄纪录短片。
为电子系的科研工作拍摄记录片
刚加入团队,面对一大堆专业摄影器材和完全陌生的工作流,她更多是在旁边听他们讨论拍摄计划,“因为总觉得‘创作’是艺术家们的专长,而我作为门外汉,很不好意思分享自己的想法。”
纠结之际,邓岩老师告诉她,美院同学拍摄上有经验,但她更了解科研。而不管是艺术还是科研,都需要讲故事,需要表达,他们的合作可以一起探索,把科学的知识用美的方式去传播给更多人。
邓岩老师的一番话,让胡子卉重拾信心。“一是在工作生活中,都常常思考怎么能更好表达;二是让我在摄影上有了勇气——不必总用别人的经验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从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探索。”
怀着这样的信心,在多种多样的摄影题材里,胡子卉一股脑地扎进热爱的星空摄影、风光摄影与野生动物摄影,深深沉醉于自然与天象、宇宙与生命的奇妙。
胡子卉摄影作品
除了信息艺术与摄影,物理系的胡子卉同学还拥有着社会学系的毕设,和计算机系的实习经历。
在一次社会实践中,胡子卉认识了带队教师——社会学系的张成岗老师。尽管在大三时已经坐拥两次跨专业实践经历,胡子卉依然对自己真正的兴趣感到迷茫。和张成岗老师交流后,老师鼓励她尝试一下技术社会学的方向,研究信息技术怎么样更好地帮助视障群体。胡子卉恰好有着相关的志愿者经历,可以作为田野调查的积累,“所以做起来还比较明白,容易上手。”
参与张成岗老师带队的社会实践
大三时参与的两门计算机系选修课,也给了她丰富的体验。一个是喻纯老师的“人机交互理论与技术”,借由这个契机,她在课后参与了计算机系的实习;一个是徐华老师的“工业数据挖掘”,课堂上,她参加了企业合作的挑战项目,这门课程也成为她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跨专业、前往深圳研究院的重要原因。
就这样,在短短的本科四年里,胡子卉一次次怀抱着“尝试”的心态,纵身跃入四个全新的方向,一次次溅起错落的水花。而那块引她飞向天空的跳板,正是刚刚入学时建立起的,“自信主动交流”的信念。
毕业照拍摄于云南的山区
成为风光摄影师
经历了四年轰轰烈烈的尝试,胡子卉终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摄影。
学业之余,她开始频繁地去往世界各地旅拍。旅途时常有“摄影搭子”,但也会遇到独自探险的时刻。
风光摄影的拍摄过程并不“风光”。沉重的行李和器材、艰难的徒步、高原反应、千百公里的自驾、彻夜不眠的拍摄,每一次都充满新的考验。胡子卉经历过的,有在零下三十度冻到双手失去知觉、爬5000米雪山高反上吐下泻、通宵拍摄星空第二天还得开车去赶飞机……然而,在“孤独”里,她探寻出那一片瓜果、鸟兽与虫鸣,那些波澜壮阔的奇遇足以将所有的艰辛抚平。
云南水杉林倒影,这张照片同时被中国国家地理和vogue接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2021 年的秋天,与男友一同前往西藏林芝的达林村旅行。时至蓝调时刻,她抬头忽然看见了酒店阳台暖色的灯光,和月光下蓝色的南迦巴瓦。尽管经历一天舟车劳顿,男友还是架起三脚架,目送着她跑上顶层阳台作为雪山下的前景。西藏的夜万籁俱静,虽然距离很远,他们还是听见了彼此的声音。简单沟通尝试几个动作后,就有了这张他们最喜欢的照片——《南迦巴瓦夜曲》。后来,这张照片登上了《西藏旅游》杂志的封面,也让他们成为了IDA国际暗夜协会的组别冠军。
胡子卉在日记里写道:“飞驰在无限接近南迦巴瓦的山路上,直直掠过辽阔的青稞田,回到藏式的房间,打开客厅的推拉窗,神山伫立在我们的阳台。然后满月在薄云里闪耀,昴星团从山尖高扬,在这片极其隐秘的村庄,远方,只有牦牛整夜摇出悠扬的铃声。”
旅拍,也让她与许多新朋友相遇,一次次重新打开生命的可能性。
2023年,为了观看罕见的日全食,她和朋友飞往澳洲,从西澳的Perth一路往北自驾到达最后的观测点——澳大利亚西北角的exmouth。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沙滩陷车、轮胎没气、差点撞到过马路的野生袋鼠、手机没信号、相机镜头突然无法拆卸……却遇到了乐于助人的西澳居民和世界各地来看日食的同好们。还有一个收藏了几十辆摩托车的大叔,载着她体验了一把狂野的落日飞车。
回忆起这次难忘的经历,胡子卉写道,“沿着大洋路北上,‘solar eclipse(日全食)’就像一个神秘的暗号,总能换来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和‘好巧我也是’的友谊。”
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整理和发布自己拍摄的照片,从photo essay(摄影文章)起步。几年的记录时光中,她一直按着自己的想法,更新着记录照片的方式,拒绝沿用某个模板。
不知不觉中,微博和小红书的粉丝越来越多,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接踵而至。她认识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摄影师;通过野生动物摄影师,她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保护活动中,开始拍摄野生动物,将本就丰富的摄影题材伸展得更加宽广。小红书上,有画家看到了她的作品后深受触动,用绘画将照片进行二次创作。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被一张张小小的照片联系起来。
拍摄野生动物
做摄影博主的收入,支撑着她飞往一个又一个新的地方,在新的际遇中打开生命的又一层土壤。在这里,她生长出新的枝叶。
谈到未来,目前来看,胡子卉并不想将摄影作为主业。她喜欢“摄影爱好者”所拥有的自由,和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她选择的也并不仅仅是摄影,不是将摄影作为生命的全部。而是如她所说,“永远选择自由热烈的生活。”
胡子卉摄影作品
Nicola在海边。永远葆有旺盛的生命力,无限的可能性,如汹涌的波涛拍打着生活的沙砾。
Nicola还会在林间,在草甸,在山川湖海。Nicola永远在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荣利通配资,福盈策略,现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