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风水轮流转,每个时代的人都不一样,这话用到三国时的曹魏身上,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曹操活着那会儿,曹魏这边的人才多得跟河里的鱼似的,张辽、徐晃这些武将都是大名鼎鼎,郭嘉、荀彧的智慧也都能跟诸葛亮、庞统他们相提并论。但曹操一走,曹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他辛苦打下的曹魏江山,最后也被司马家给拿走了。
公元220年3月份,曹操走了,他儿子曹丕立马就把汉朝给推翻了,自己当上了皇帝。那时候,曹家可真是风光无限好啊。但好景不长,曹家就只当了两代皇帝,曹魏的权力就被司马家给抢过去了。
公元249年,老是被人挤兑的太傅司马懿,瞅准大将军曹爽陪着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不在洛阳的空档,火速占领京城,硬是让曹爽低头认输。这事儿,历史上叫“高平陵之变”。这么一来,曹家在朝廷的势力被司马懿给铲得差不多了,前前后后被扯进去的人,有五千多号呢。
曹芳没了曹家亲戚的帮忙,一下子就变成了没人支持的光杆司令,只能硬着头皮在四个月后改了年号叫嘉平。司马懿搞定曹家人后,赶紧把自己的人往高处提,没多久,朝廷里的大臣都成了司马家的帮手。“高平陵之变”是曹魏最惨的时候,想当年曹操怎么摆弄汉献帝刘协,现在司马懿就怎么对付魏帝曹芳。
说起来,“高平陵之变”离曹操去世也就29年光景。曹操那时候培养了一大批忠臣猛将,可为啥司马懿篡权时,愣是没人跳出来反对呢?要是当时有人能站出来力挺曹爽,曹家也不至于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啊。
在三国那会儿,真心喜欢人才的,就那么俩大佬,一个是刘备,另一个曹操。刘备这人讲仁义,心里也装着爱才这事儿,所以他身边聚集的人才最多。可惜啊,刘备一直被益州这块地方给绊住了脚,手下虽有厉害的文臣武将,却始终没法往中原那地界儿伸一脚。曹操呢,情况就不同了,他直接“挟着天子号令四方”,手里握着朝廷的大权,借着这机会,拉拢了好多有本事的人。
拿关羽来说吧,他这辈子最得意的头衔,既不是刘备封的前将军,也不是襄阳太守,而是那个“汉寿亭侯”。前将军这个称号是刘备给的,但“汉寿亭侯”却是曹操封的。为啥关羽对前将军这个头衔不感冒,偏偏喜欢自称“汉寿亭侯”呢?原因其实挺简单,因为这个亭侯是汉朝正儿八经的爵位,还是汉献帝刘协亲手赏给他的。
以前曹操心里清楚关羽是刘备的哥们儿,但他还是挖空心思想把关羽拉到自己这边,又是给钱又是给马还给官位,这足以看出曹操多看重人才。说真的,曹操就是用这种钱财地位的办法吸引了不少能人,而这些人也真没白让曹操下功夫,他们给曹操出主意打天下,打下了曹魏在江北的大片江山。
时间一晃而过,曹操走了之后,他给曹魏培养的那些人才慢慢也都散了。程昱、夏侯惇和曹操在同一年离世,紧接着两年后,张辽也走了。再过一年,贾诩、曹彰也都不在了。到了公元227年,曹魏又一下子少了两位大将,徐晃和许褚在那一年同时去世。剩下的那些谋士,大多也在之后的几年里,一个接一个地没了。
在曹操的那些亲信谋士里,蒋济算是活得挺长的,他一口气活到了249年,还亲身经历了那个“高平陵之变”。不过让人吃惊的是,在这次大变动中,他居然站到了司马懿那边,和司马懿一块儿把曹爽他们曹家一帮人给收拾了。曹爽垮台后,蒋济因为立功被封为了都乡侯。但可能他心里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点过意不去,没过多久,他就带着心事去世了。
蒋济打从建安十三年起,就一直跟着曹操混,特别是在赤壁之战后,他出的主意帮合肥解了围,说是曹魏集团的老资格,那是一点不夸张。曹操对他特别好,经常听他的主意,最关键的是,曹操对他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有次有人跟曹操说蒋济想造反,曹操一听就乐了,还跟左将军于禁他们讲,蒋济怎么可能造反嘛?这肯定是有人瞎捣乱,想挑点事儿出来!
蒋济一直以来都得到曹操的重用,结果连他都反了曹家,那些文官后代就更别提了。司马懿搞出“高平陵之变”那会儿,曹魏真是走到了绝路,文官后代几乎都投了降,武将后代又全都不顶用,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跟司马懿对着干。曹家的其他人呢,更不可能帮曹爽了,他们早被曹丕整得跟普通人没啥两样了。
曹丕当上皇帝后,他给曹家的亲戚们也封了些爵位,但这些爵位大多是空的,没给他们啥实权,就怕他们造反。曹丕对自家亲戚管得特别紧,只允许他们养一点点亲兵,也就够看家用的。后来“高平陵之变”发生了,虽然都城里曹家人多,但他们手里就只有些家仆,哪里打得过司马懿的大军,最后也只能干等着被收拾了。
荣利通配资,福盈策略,现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