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傅作义与白崇禧谁更强?全面分析后,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
一、三点相似之处
其实,傅作义和白崇禧挺像的,特别体现在这三方面。
第一点嘛,二人都毕业于保定军校,白崇禧属于第三期,而傅作义则是第五期,简单来说,就是傅作义比白崇禧小一届。
第二点嘛,二人都算是各自阵营里的掌握实权的人物,或者说二把手。白崇禧在桂系中算是绝对的二哥,而桂系的大哥则是李宗仁,大家常说的“一时李白”。
傅作义属于晋系,而瓢把子是阎锡山,虽然到后期傅作义实际上算是从晋系里划出来了,但是大家还是习惯把他归到阎锡山那边。所以说,白崇禧和傅作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也算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第三点:他们都是国军里的顶尖将领。说到国军的名将,似乎有不少,比如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啥的,不过可惜大部分都像流星一样短暂。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刘峙了,他也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但到后头却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草包将军”。
傅作义和白崇禧从初出茅庐到最后落幕,威名一直没有减退。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那种“环境塑造论”的典型例子。两人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反而各自代表着派系,担起了军事上的支柱。为了生存壮大,他们只能拼命努力、奋勇争先。
比方说,刘备手下的关张赵,为什么那么厉害、那么有气势呢?其实也没啥特殊原因,主要是刘备那时候就几个兵,靠着他们三个,几乎能顶三个兵士的作用。大家都别想着偷懒、打酱油,因为就这么点人,想要干出个样子,就得全力以赴,把潜能都挖了出来。
白崇禧和傅作义也是这个样子,你还得拿刘峙跟他们比比,他可是蒋介石的嫡系,一打出名头来,拿到手上基本就能躺在功劳簿上“玩剩”,啥事都不干,想摆烂都行。可白崇禧和傅作义敢吗?不敢!要是他们真就这样躺平了,那桂系和晋系就得遭殃,被一口吞了去。
其实,这也就说明为什么蒋介石看似手下有不少良将,但最终能挑大梁的,也就杜聿明能胜任。原因明确无误:内部矛盾冲突太激烈,争斗得厉害,再加上蒋介石没办法好好把大家拼在一块,整合起来。
看到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如果把傅作义和白崇禧比一比,到底谁更强呢?笔者觉得,这得从两个角度来对比才行!
二、作战成绩谁更出色?
既然是名将,衡量的第一点当然得看军事才能——这方面比较得用战绩说话,主要看抗战和解放战争时的表现。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连刘峙都算得上名将,光靠空谈没啥意义吧?真正的实力,还是得经过实战检验才知道!
说到傅作义,大家都知道平型关大捷吧?不过你知道更早的“百灵庙大捷”没有?这场战斗发生在1936年,是“绥远抗战”中最著名的一场仗。据当时统计:打死敌人300人,俘虏敌人400人,伤亡敌人600人,晋绥军自己也损失了三百多人。
光看这战损情况,便能看出傅作义这场仗打得多精彩。蒋介石激动得都快喊出声:“实为吾民族复兴之起点。”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也能体现出“百灵庙大捷”的重要意义啊!
傅作义的“绥远抗战”不仅是对日作战中的首次收复失地战役,还对张学良产生了直接影响。1936年11月27日,他向蒋介石递交了《援绥请缨抗敌书》,强调:要抵抗外敌,反对内战。可惜蒋介石没答应,结果就在同年的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
在抗战的紧要关头,傅作义还曾取得过光复五原城、反攻包头等不少胜利,日军在他手里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多次伤亡惨重、节节败退。
说到解放战争那会儿,傅作义的表现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咱晋察冀野战军在他手上吃了不少亏,直到朱老总出现,才把局面扭转过来——能请朱老总出马,可见傅作义的军事本事确实不一般。
再说到白崇禧,抗战期间他那表现嘛,多少有点尴尬,比如大家都知道台儿庄大捷,但真正露脸儿、成名的人反倒是李宗仁,竟然很少有人知道,白崇禧其实也是参与了的。甚至可以说,李宗仁的所有指挥,实际上都算是白崇禧在操盘。
关于昆仑关大捷,白崇禧担任最高指挥,亲自前往前线督战,解决现场的实际难题。攻坚过程中,日军的反斜面阵地造成了大量伤亡,杜聿明一时难以应对。白崇禧亲临第一线,果断调整战术,先攻占敌人的两翼,然后把炮弹拆开运到高地,俯视全局,用火炮猛轰,成功地对日寇的反斜面阵地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最后将日军全部歼灭。
但其实,大家更多记住的还是杜聿明。白崇禧之所以显得挺尴尬,原因也挺明显的。周总理一针见血地点评:“白健生这人一辈子挺自负,可惜只盯着眼前的事,政治上的眼光实在不咋地。”
证据就摆在桂柳会战上,日军打得可是白崇禧老家广西。可白崇禧自己却还在琢磨着小算盘,为了保存实力,他拒绝协调粤军,结果呢,底层的桂军将士们都愤怒极了,要求开战的呼声一波接一道。但偏偏白崇禧还在压制,他们这样一闹,日军的援兵反倒更快赶到,白崇禧都傻了眼……
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只看眼前”的毛病体现得更加明显,也就因此没有留下什么特别值得夸耀的战绩。唯一的好机会就是吞掉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可惜,尽管白崇禧拥有优越的条件,可结果还是败了……
现在可以说,傅作义的战绩明显比白崇禧强得多,特别是拿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绩一比较,毫无疑问,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傅作义简直是在碾压对方。
三、盖棺定论谁更优?
如果把作战表现的比拼算作是业务本事,也就是说是干事的水平,那么最终的定论嘛,就得看做人这方面的实力了。这也是衡量一个名将厉害不厉害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德国的隆美尔,因为他反对希特勒,所以在后人心中地位挺高。
在这方面,傅作义再次把白崇禧给压在了身后。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眼光。傅作义之所以能摆脱阎锡山的影响,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视野比他们宽广一些。他看得出来,阎锡山和白崇禧其实都属于那种“只看自己”的军阀思维,而蒋介石也差不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傅作义最终会选择和平起义的决定。
白崇禧也曾有过这样的机会,那是在1949年4月,为了让他脱离国民党,我方委托中间人刘仲荣转告他:“既然(白崇禧)喜欢带兵,以后可以请他继续带兵,指挥30万国防军(毛主席说的)。”
白崇禧听了,脸色一变,不耐烦地说:“他们(解放军)非得过江,那就只能打到底了,还敢说什么?”
结合白崇禧在“桂柳会战”中的惨败情况来看,大家都知道“何为小诸葛”这说法。不过不得不承认,白崇禧确实挺厉害的,可惜那“本事”毕竟还是个“小”字,终究难以变成“大”。
第二点:识人这方面,傅作义就比白崇禧强太多了。像陈长捷、董其武、安春山这些人,大家都愿意听傅作义的话。简单说,就是靠着会做人、懂识人的本事,傅作义才成了地头的要员,管得也挺顺。
反过来看白崇禧吧,他明明认准了李宗仁,可偏偏又没听李的建议,非得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你觉得,这样的选择怎么算呢?
所以啊,关于白崇禧的死因,到现在还没人能给个确切的说法。这样一来,在盖棺定论这方面,傅作义可是占了优势,感觉就像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似的……
荣利通配资,福盈策略,现在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